抱歉,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了解详情 >

偏见与生俱来,与直觉紧密相关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理性其实不那么可靠,我们的决策过程其实充斥着偏见和谬误,甚至是自欺欺人

思考,快与慢

当代行为经济学的经典力作,作者为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他认为人并不是理性的经济动物,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理性

本文谨以督促改变我的思考方式

人的思考模式

人类有两种思考模式

快思考,也就是系统1

系统1是直觉系统,运行速度非常快,不怎么消耗脑力,不用意识控制。
人类面对环境的刺激,直接在过往经历和记忆中选取相关联的内容作出决定,而忽略了理性的推导。

慢思考,也就是系统2

系统2是非直觉系统,有意识进行,需要保持足够的专注,主动控制,可以称为慢思考。
由于系统2的懒惰,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都会被系统1的直觉性思考所支配。

系统1的七宗罪

第一宗罪.典型性偏好

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了典型背后的概率

案例

一个穿着文雅的人在纽约地铁里阅读《纽约时报》,让我们猜猜他的学历是博士还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

点击展开答案

事实上我们无法通过他的行为判断这个人的学历,这完全是个谬论!

但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博士这个选项,这就是典型的基于典型性偏好作出判断的例子,但从概率来说,这个答案肯定是不明智的

系统1对于看报纸这个典型特征的过分关注,很容易让你忽视基础概率

第二宗罪.可得性偏好

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会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

案例

比如,新闻中上个月发生了一起飞机相撞事件,便会有很多人出远门选择乘车、火车,如果依靠理性,那我们应该谨慎地计算各种交通工具的事故概率才对

可得性便好的成因在于,系统1会将‘容易出错’和‘概率较高’弄混,宁可做直觉判断,也不愿启动系统2进行科学的概率运算

第三宗罪.因果性偏好

系统1有个特点,喜欢对事物进行因果关系解释,那么他的解释合理吗?不一定,在对随机事件进行因果关系解释时,以及在对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关系解释时,特别容易出现因果性偏好的偏见

二战时期,德国对英国进行轰炸时,有些未轰炸的地方就一定存在德国的间谍吗?

滑雪运动员跳出一次完美的动作,但下一次却失败了,评委给分回归平均,运动员一定是紧张导致发挥失常吗?

事实上,这样的判断根本没有事实依据,只不过是我们大脑里的系统1,自动生成了因果关系解释,因果性偏好的成因,可能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合理化天性有关,所见所得的各种事物,都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合理化解释

第四宗罪.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当你事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你对事物整体的判断和理解

案例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他假设有两个人,一个叫艾伦,一个叫本,如何对他们使用相同的词语进行描述,然后要求志愿者对其评价

艾伦

对艾伦的描述,是把褒义词放在前边,比如聪明、勤奋,把贬义词放在后边,比如冲动、挑剔、固执、忌妒心强

对本店描述,还是这些词,但是顺序掉了个个儿,贬义词放在前边,褒义词放在后边

结果志愿者都认为艾伦是个好人,本有问题。甚至你还会在大脑里做解释,你会认为艾伦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有理由固执,甚至这种固执是值得尊重的;而本首先是个嫉妒心强且固执的人,这种人越聪明你会觉得他越危险

系统1往往对先收集的信息先入为主,从而导致产生偏见,这就是光环效应

第五宗罪.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指的是,你评估一个未知事物之前,先会估计一个参考答案,这叫锚定值,然后再来调整。然而,我们在估计参考答案的时候,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并不准确,即便是再去调整,也会出现巨大的评估误差

还是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对参加博物馆的旅客提出2个问题:第一,你认为最高的那颗红杉树是高于1200英尺还是低于1200英尺?第二,你认为最高的那颗红杉树有多高?

第一个问题提到的1200英尺会成为游客回答第二个问题的锚定值,而在这个锚定值下,游客对第二个问题的平均答案是842英尺

当实验人员把第一个问题中的1200英尺改为180英尺时

游客对第二个问题的平均答案又变成了282英尺

正是锚定值的巨大变化,导致游客的判断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六宗罪.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

比如说,在描述某个手术术后病人的生存情况时,使用两种不同的说辞,第一种说病人术后三个月内存活率是90%,第二张说法是病人术后三个月内死亡率是10%,这两种描述只是说法不同,其实含义是一样的,但是实验证明,无论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的社会公众都会觉得第一种说辞更好

第七宗罪.禀赋效应

前面所说的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共同说明一个问题——人类的系统1是一个具有先入为主特性的系统,先输入的信息在判断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不管这种信息是第一印象、是事先设定的参考值、是描述时的词语和修辞,都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判断

最后说说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它的价值更大

马克杯实验

实验人员将马克杯作为商品在学生之间随机分配,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易,结果发现成功完成交易的没几个,因为马克杯买家和卖家对于马克杯的估值差的特别多。卖家估价中位数为5.25美元,而买家估值中位数只有2.25美元

禀赋效应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

前景理论是由卡曼尼提出的,按照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在面对得失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对获得时,你回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风险;相反,在面临损失时,你会不甘心,变得容易冒险。你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时不一样的,在损失时遭受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收获时的快乐感。

七宗罪的总结

前边所说的七宗罪,是人类思维模式的固有特点。在它们的影响下,你的快思考和直觉判断,会导致你出现判断失误产生偏见。有了这个判断,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就站不住脚了,很难再把人简单设定成一个理性决策的经济动物

如何避免系统1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既然偏见和失误往往是系统1主导的,那么从原理上说,要解决问题是很简单的,就是放慢思考,主动的激活系统2,来对系统1的直觉思考结果进行理性检验,弥补系统1的缺陷,减少那些由直觉产生的偏见和错觉

卡尼曼认为,系统2是懒惰的,要让这个懒惰的系统变得勤快起来,就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时来自于外部提示。

这两种提示相比较,往往是外部提示更加有效,这背后又何人类的一种心理特征相关。你质疑别人往往会比质疑自己更加轻松,特别是在自己面临重大决策压力的时候,自己对自己的决策进行质疑,将会导致非常巨大的心理痛苦,这也是旁观者清的心理学原理。 当你独自奋斗、独自决策的时候,身边可能不会有多少旁观者,而当你身处一个机构之中,身边就会有很多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会用他们来自于系统2的慢思考,来帮你纠正自己系统1的快思考,可能导致的错误。

所以,集体讨论决策虽然会有效率不高的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却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可以启动很多人的慢思考,减少快思考可能带来的偏见与失误。

事前验尸

卡尼曼教了我们一招,叫做事前验尸。

听起来名字有点恐怖,其实它只是一种有意识的激活系统2、启动慢思考的集体决策方法,也就是让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情将来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这样可以未雨绸缪,预防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饮水机闲谈

卡尼曼还有一招,叫做饮水机闲谈

饮水机闲谈就是让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去面对这些批评虽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气自我批评,还是容易得多。而无论是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一个,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尽量避免系统1的直觉思维和快思考,可能给你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理性其实不那么可靠,我们的决策过程其实充斥着偏见和谬误,甚至是自欺欺人


评论